三言两语聊Kernel:linux Kernel和bsd Kernel实现doubly-linked List的差异
TL;DR
First thing first,实现的目的是为了应用,所以我打算从应用的角度来开始写。为此我先写了两个用例,一个是双向链表在linux系统上的应用,一个是在bsd系统上的应用,代码放在了我的github上:list paradigm (P.S. : paradigm这个单词是公司里的英语老师Michael教的,所以在这里忍不住想用一下)。
源码解释
先简单解释下我写的这两个C文件。
1. linux_list.c
在linux系统上,它的/usr/include目录就是我们编译C代码的头文件所在路径的其中一个。这个目录里有一个特殊的子目录,叫做/usr/inlude/linux, 之所以叫linux这个名字,是因为它是从linux kernel里面导出来的头文件,而不是从glibc库里面导出来的头文件。按理说,linux kernel导出来的头文件是给kernel module用的,所以一般都放在kernel module的编译路径里,现在既然在/usr/include/目录里也放了一份,那目的很明显了,用户态程序想用就用吧。但是坑爹的是,linux kernel头文件不是你想用就能用,因为linux kernel是GPL协议,而Glibc是LGPL协议,也就是说如果你include了linux kernel头文件,那么你的代码也必须是GPL的,你只有copyleft,没有copyright,你的代码就别指望着卖钱了,乖乖开源吧。 而如果你是include的glibc的头文件,那么没关系,你无需开源,你具有你写的代码的copyright。 需要声明的是,我不是一个开源的反对者,相反我认为开源挺有好处的,把代码提交给社区,总有热心人会帮你挑错或者帮你改进代码,这不挺好嘛。但是,我也不是一个GPL的提倡者,GPL这个东西,多少感觉有点社会主义大锅饭或者共产主义的味道,大锅饭的后果是某些人钻空子不劳而获,而另外一些人会丧失劳动的积极性进而生产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。
既然放在了/usr/include/ 这个目录下,那就是告诉应用程序开发者们想用就用吧,大不了开源。然而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,就比如这个蛋疼的/usr/include/linux/list.h这个头文件,它竟然很操蛋的说#ifdef __KERNEL__
, 就是说,你是内核模块才能接着用后面这段代码。于是我被逼无奈在自己的C代码里面定义了这个宏,当然这是非常规手法,莫学,我只是为了写它的使用示例才这么干的。
至于gcc的-D选项,想必大家都明白,它是为了方便选择性编译用的。
2. bsd_list.c
BSD的设计就很优雅,包括它的应用程序编译环境,不像linux那样一锅乱炖。 BSD kernel导出来的头文件是放在了 /usr/include/sys这个目录下,与linux list.h相对应的文件是queue.h,这个文件则是想用就能用,而且BSD协议也不要求你必须开源,所以尽管放心大胆的使用“#include <sys/queue.h>”就好了。 另外,牛逼哄哄的Mac也是使用了很多BSD的组件,我的这个C文件就是在Mac上编译并执行的。当然,对于Mac而言,它有自己的sysroot路径,所以事实上queue.h是在/$%^&!@###/sys/queue.h这个地方,$%^&!@###这个鬼东西就是Mac的编译环境路径的名字,不必care。
说了那么多,还没有说到正题,好了,言归正传。
在网络系统上,不过就是收包和发包,所以Network里面对链表的使用主要就是添加和删除,很少涉及查找某一个元素或者把一个元素插入到中间某一个位置。对于添加和删除,无非就是,从头还是从尾添加,从头还是从为删除,或者说,先进先出,还是先进后出,也就是队列和栈。
Linux在这方面设计的比较精巧,而且是一招鲜吃遍天。它的具体实现思想是,我先指定一个全局变量header,你可以选择往这个header的prev方向插也可以选择往这个header的next方向插,嗯,想必你已经明白了,它实现的是一个双向循环链表。对于栈而言就是,每来一个新元素,我就插入到header的next位置,遍历的时候我也往next方向遍历,那么first元素就是最新插入的元素。对于队列而言是,每来一个新元素,我就插入到header的prev位置,遍历的时候仍然是往next方向遍历,但这个时候first元素显然是最老插入的元素。是不是又是前又是后插来插去的把你插糊涂了?这怨不得我,谁让您的思想太邪恶了哪。 于是linux就靠struct list_head这个东西几乎搞定了所有涉及到链表的操作,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它一招鲜吃遍天的原因。
BSD kernel则是实现了list的family, 比如SLIST/LIST/TAILQ等,在这里我说一下有代表性的TAILQ。我们知道BSD就是network的祖师爷,network协议的第一次编码实现就是在BSD系统上。 所以BSD链表的实现也带有明显的网络应用场景痕迹,就像queue.h里面解释的,“因为我们总是会从前往后查找(收包嘛自然是先来的先走了),所以我们双向链表的prev域并不是指向前一个元素,而是指向前一个元素的next域,而前一个元素的next域是指向我这个元素自身”,这样设计的好处从TAIQ_LAST()这个函数的实现里就可以一窥端倪。 BSD并没有像linux那样靠循环链表的表头header就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,bsd不是一个循环链表。但是我又想实现从头从尾插从头从尾删怎么办,所以它得记录这个链表的first和last元素,这样就可以想从前就从前想从后就从后的插入和删除了。
说一下TAILQ_LAST()
这个函数。TAILQ_LAST()
的一个技巧就是,指针就是指针,它不过就是4字节(32bit CPU)或者8字节(64bit CPU)而已,和名字无关。 比如我有下面两个结构体:
1 2 3 4 5 6 7 8 9 |
|
如果我知道了type的next域的地址,我想要获取type的prev元素里面的内容怎么办? 最直接点的实现就是next域的地址加4再访问就好了,但是这样不优雅,太过于丑陋,作为优雅的BSD,自然要使用其他方法,这也是为什么我说container_of太过于简单粗暴的原因。BSD的实现是,我使用header和type具有相同的内存layout来做文章, 因为next域指向的元素类型跟type一样,那么我把type类型强制转换为header类型,访问header的last域就可以了。说的有点绕,请看代码实现,一看就明白。
总结一下,linux kernel双向链表的基本结构体是,
1 2 3 4 |
|
BSD kernel双向链表的基本结构体是,
1 2 3 4 |
|
BSD的实现由应用场景来决定的,Linux Kernel则纯粹是为了一药治百病。
现在已经很晚了,有点疲累,所以匆匆写完,也没有到处找链接给索引。所以只是作为一个入门参考,具体细节您还得自己慢慢分析。另外再说一句,BSD的TAIQ确实设计的很巧妙,不像Linux Kernel的list简单粗暴的用0指针来实现container_of()
. 具体细节您得看代码,如有不明白,尽管google,有很多好事者写了这方面的解析,当然大多数不过C+V而已。